立冬-1


再過兩天就是立冬了,立冬過後的起居調養應以“養藏”為原則。


早睡早起,日出而作,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


此外,立冬節氣還應注重養腎。因為中醫認為腎含真陰和真陽,五臟之


陰非腎陰不能滋,五臟之陽非腎陽不能養,“冬不藏經,春必病瘟”。



“立冬”節氣在每年的1178日,是24節氣的第19個節氣。


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


“立,建始也”,又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


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



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


”此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三候“雉入大水為蜃”


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後,


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大蛤。


立冬-2-1


立冬節氣的起居養生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這


一天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設壇祭祀。立冬時節勞動了一年


的人們要利用這一天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


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中醫認為:早睡晚起,日出


而作,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而衣著過少過薄


、室溫過低極易感冒又耗陽氣;反之,衣著過多過厚,室溫過高則陽氣


不得潛藏,寒邪易於侵入,人體將會失去新陳代謝的活力。所以,立冬


後的起居調養切記“養藏”。


立冬-3


立冬當養腎


中醫認為腎含真陰和真陽,五臟之陰非腎陰不能滋,五臟之陽非腎陽不


能養。腎陰為生長發育的基本物質,腎陽則是活動的基本動力;腎陰是


腎陽的物質基礎,腎陽是腎陰的功能表現。人生於天地之間,稟受陰陽


之氣,體內陰陽變化與自然界陰陽變化緊密相隨。冬在五臟應腎,而體


之陰陽根之於腎,因此冬季攝生的重點是調攝腎之陰陽。“腎者主蟄


,封藏之本”,因而冬季養腎必須慎防房事,保護住精血。正如


《黃帝內經》中說的那樣:“冬不藏經,春必病瘟。”



“腎”最傷不起


冬天天氣寒冷,寒與腎相應,最易傷害腎的陽氣。這對身體造成了兩個


傷害,一是容易發生腰膝冷痛、易感風寒、夜尿頻多、陽痿遺精等疾


病;另外,腎陽氣虛又傷及腎陰,腎陰不足,則咽幹口燥,頭暈耳鳴


疾病也隨之而生。所以說冬天對腎的保養十分重要。


立冬-4


養“水”就是養腎



腎在五行中屬“水”,明代醫家張景嶽指出:“以冬寒之氣養腎”。


也就是說冬天氣候由涼轉寒,於是人體要讓腎氣變得旺盛來適應這一


變化,不論是新陳代謝速度降低,還是精神萎靡都是因為消耗腎氣,


使腎水偏虛,因此冬季對腎的養護都要圍繞一個“水”字,


以滋養腎水為保健原則。



腎陰虛的表現


腎陰是一身陰液的根本,陰液對人體起滋養濡潤作用。腎虛便會水虧,


人體得不到陰液的滋潤,便會表現出類似上火的症狀,諸如口乾舌燥、


五心(兩個手心、兩個腳心、一個心口)煩熱、兩顴發紅、口唇紅赤、


盜汗(多發生於午後和晚上)、大便幹結、小便短赤等。由於腎“主骨


生髓通於腦”,腎陰不足,骨髓便得不到濡養,就會出現失眠健忘、頭


昏耳鳴的問題。



如何養腎?


揉耳增腎陽


長期的診斷觀察表明,當人體有病時會在耳廓上出現反應點。因為耳朵


上穴位密佈,且通四肢百骸,因此中醫的耳針療法就是在耳廓的一定部


位,特別是反應區進行針刺或理針,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例如,在


外耳的對耳輪上腳和下腳之間有一個三角形凹窩,俗稱“三角窩”,這


一區域對應人體生殖功能,用針灸刺激三角窩耳輪內側緣的中點,可以


治療女性月經不調,以及男性遺精、陽痿等。同理,針刺耳穴圖上相


應的“腎”的部位,也可以起到強腎健身的作用。根據患者體質和病情


不同,除了針刺還有灸法、埋豆、放血、按摩等多種刺激治療形式,特


別是對於因腎氣不足所引起的失眠、頭痛、頭暈、記憶力減退,搓揉按


摩耳廓的療效相當良好。


立冬-5


灸助冬日


腎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後天之本。脾腎一虛,正氣則虛,邪氣則盛。


因此扶養正氣貴在溫補脾腎。中醫認為,溫補者,莫過於灸法,灸者,


乃艾之火攻,能壯人陽氣,益人真陰。在這裏,“灸”就是平時我們說


的艾灸。艾灸有6大功效:通經活絡、行氣活血、祛濕逐寒、消腫散結


、回陽救逆、防病保健。古人雲:“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灸法虛寒


者能補,鬱結者能散,有病者能治,無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這說明


灸法在某些方面是優於針法的。


立冬-6


泡腳活絡


從中醫的觀點來看,人五臟六腑的功能在腳上都有相應的穴位。


腳不僅是足三陰經的起始點,還是足三陽經的終止處,這條經脈之根分


別在腳上的6個穴位中,僅腳踝以下就有33個穴位,雙腳穴位達66


,它們分別對應著人體的五臟六腑,占全身穴位的10%。經常泡腳就可


刺激腳部的太沖、隱白、太溪、湧泉以及踝關節以下各穴位,從而起到


滋補元氣、壯腰強筋、調理臟腑、疏通經絡,促進新陳代謝以及延緩衰


老的功效,可以防治各臟腑功能紊亂、消化不良、便秘、脫髮落發、耳


鳴耳聾、頭昏眼花、牙齒鬆動、失眠、關節麻木等症。因此民間有


“睡前一盆湯,賽過人參湯”的說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