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自boktakhongkong35 - (尚未設定標題)

何謂智愚賢否
 
智慧也 愚者愚迷也 賢者賢德也 否者不肖也
 
智慧即是自性之妙用 人之本性 乃智慧具足 人人本有 在聖不增 在凡不減 儒家稱自性為明德 釋家稱自性為金剛舍利 道家稱自性為谷神 六祖云 何期自性 本自具足 即是人人之自性 是具足智慧的 智慧者 照見之謂智 自性照破煩惱愚痴迷妄眾生心 顯現佛性本體謂之智 了解眾理之謂慧 即對於世間得失禍福 因果報應 興衰成敗真假之理 均能了然於心 即名為慧 
 
金代禪師很喜歡蘭花 因此種了很多各樣品種的蘭花 一者可以以蘭花供佛 再者可以美化環境 三者可以調劑心境 有一日 有一位徒弟淋花的時候 不小心碰倒一盆蘭花 蘭花應聲跌在地上 花枝被折斷 花瓣一片片剝落 這位徒弟很驚 恐怕會被金代禪師責備 後來 金代禪師知道了這件事 對徒弟說 我種蘭花的目的 是為了供佛和美化環境 亦是為了美化心境 不是為了用來生氣而種的 金代禪師不但沒有責備徒弟 反過來要安慰他 開解他 所以金代禪師能以智慧照見自己之心 故不為物轉 不因為心愛的蘭花被人折斷 而起無明 一般凡夫 則不能有此洒脫之心境 若自己喜愛的人與物 遭受破壞或分離 必定會暴跳如雷 又或 傷心失意 所以智慧本來人人具足 又何以人有智愚之別呢 六祖云 菩提般若之智 世人本自有之 只因迷悟不同 所以有愚有智 
 
智即知也 惟有有智慧的人 知道萬般皆是假 惟有修行不落空 所以努力真修 求真道 效聖學佛 來到佛堂 聽聞佛法 便知道道是真的 即求大道 隨即戒殺持齋 修己助道 一心不二 遇考不退 死守善道 有智慧之人 亦知有聖賢仙佛之經典可學 藉此增長智慧 認清真理 確立修行方針 惟有有智慧之人 深信輪迴因果 善惡報應之理 種善因 得善果 種惡因 得惡果 縱然遇到環境惡劣 諸事不順 顛沛流離 疾病纏身 又或家境貧困 種種魔難現前時 有智慧的人 不會怨天尤人 不會開齋破戒 亦不會疑仙佛不靈 疑道不真 反而深信此乃自己前生之夙孽 內心默默承受 更會行功立德 以了前愆 不但不生退念 反而更加積極培德 忏悔以往及前生的罪過 日後更小心種因 諸惡不作 眾善奉行 有智慧的人 不但知道明更能身體力行 將道行持出來 實作實行 捨惡從善 改除不良之嗜好毛病 去邪歸正 不合天理之話不說 違背道德之事不做 對不合義之美色財物 不貪不取 每一心念 大中至正 不落偏邪 時時真實 積德行仁 謹慎身口意三業 身不犯殺生偷盜邪淫之行為 口不說妄言惡口兩舌綺語之話 意念慎防貪嗔痴之思想 戰戰兢兢 念念覺醒 提防有絲毫之念頭差錯 有智慧之人 深信宇宙有主宰 有仙佛 縱然肉眼看不見 亦無半點猜疑 明白人之自性 乃來自皇中分靈 知恩報本 渡己渡人 代天宣化 講道德 說仁義 念念上求佛道 心心下化眾生 不因修道之路長遠 而生畏懼 不因眾生難渡 而生退怯 己立立人 己達達人 努力培德 邁向聖途 效法諸佛菩薩 發大宏愿 普渡眾生 使人人同登極樂 個個臻於至善 化世間為蓮花淨土 以報皇中諸佛之鴻恩 有智慧之人 因人施教 所到之處 和合大眾 禮敬待人 謙下容眾 見道成道 大量胸襟 如天之廣闊無邊 如水之隨方就圓 活潑應事 不拘泥執著 守住自己之本份 絕不越禮犯上 只求自己作好 不要求他人 待人真誠無偽 天真流露 吃苦吃虧 無怨無悔 此為真智慧之人
 
愚者迷也 愚迷之人心暗 心暗則不識真理 不知有天堂地獄 不信有六道輪迴 所以愚人行為放縱不羈 但知貪花戀酒 殺生害命 供自己口腹 一生之中 殺害百千萬億眾生身 結下千百萬億性命債 因果循還 無有了期 愚迷之人 貪戀世情 不明世間虛幻 不知因果報應 放縱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 貪著六塵 色聲香味觸法 追逐假樂 邪偽多端 顛倒無數 只圖目前快樂 不顧身後招殃 迷失自己天性 追逐世情虛幻 違背天理 喪失良心 沾污本性 (例) 呂祖云 環觀現今之世間迷人 渾渾噩噩 每日以酒色財氣為務 終日內心不貪嗔愛 不明此身是幻 如蜉蝣寄居於天地之間 朝生夕死 世人之渺少 浩瀚滄海裡之一粒粟米 四大皆空 百年短促 終歸是幻 有誰人能以有限之光陰 求一性之圓明呢 大多是逞六根之片刻歡愉 追逐世間之物慾 沉浮於苦海而不知出離 呂祖更感嘆 世間迷昧不醒之人 猶春蠶作繭 自縛而亡 甘心沉溺於煩惱之陷阱 願漂泊在生死之苦海 障蔽真實之智慧 執著無明之迷惘 終日只為假體打算 鑽研佳餚美衣 沉醉在俊夫美妻之中 追求不正之情愛 而做罪種因 沉溺於慾海 而不求出離 所謂 不知夢裡身是客 一嚮貪歡難長久 嗟嘆迷人執相 以致沉淪三塗 甘墜六道輪迴 變牛變馬 所以愚迷之人 宜回頭猛醒 勿待未來後悔 勿謂修道無益 當知一失人身 輾轉萬劫遺恨 故宜速闢妄心 而歸向大道 早日看破假我 以求復顯靈性之光芒
 
賢者 乃有賢德之人 有志於進德修養之人 賢者 雖未達聖人之境界 但亦努力修身立德 以期臻於聖域 如何為之有賢德之人呢 有賢德之人 作事依循天理 對父母能克盡孝道 對兄弟姊妹能相親相愛 不因小事起紛爭 而傷手足之情 亦不因小利生爭鬥 而對薄公堂 更能互諒互讓 兄弟相處 和氣一片 喜氣洋洋 忍辱負重 圓滿一家 師尊云 手足本連枝 理應和樂處 各不起爭訟 方能合本我 有賢德之人 不取不義之財 路不拾遺 不貪小利 一毛之利 若於天理有虧 於人有損 於己良心有愧 亦不會苟取 有賢德之人 不貪不正之色 不存非份之想 守己本份 正心誠意 依仁由義 不合禮不想 不合禮不講 不合禮不做 孟子云 人不可以無恥 無恥之恥 無恥矣 所謂羞恥之心 人皆有之 人能流露自己之德性 稍不有正之思想 亦感面紅耳熱 又怎會做出一些鮮廉寡恥之行為 而令自己蒙羞呢 反省改過 是修道人每日必備之功課 道德經云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 自勝者強 知道別人之是非過錯 成敗得失之因由 固然是人之智慧 若只看別人之過錯 而不回頭細察自己之非 這樣 絕非賢德之人的修養 可惜世人 多向外看 能察見別人之微言細行 但郤未能觀照自己之心識意念 脾氣毛病 缺點過失 故活佛恩師云 眾生之病 病在昭昭 病在察察 何不守靜 反省自觀 自得玄玄 恩師慈悲教導 希望我們不要只看人非 不如回頭反省自己 才能得到道之玄妙 所以能清析明暸自己之病 勇於改過的人 方算是一個自知之明的賢德君子 話說在星加坡 有一個108歲的女修行人 身體健康 可以騎單車 打筋斗 照顧病人 她每日只吃萍果 不吃肉類 她一生中 從沒有發脾氣 在她心中 從沒有不好的人 所以她從沒有說人之非 實在非常難得的賢者 脾氣毛病 人人皆有 或多或少 修道成德之人 努力求己改進 不知改悔 乃修行人之大忌 若只向外求 不求自己修養身心 終無有益 故有賢德之 時時迴光反照 步步邁向聖賢之路 一言一行 謹謹慎慎 起心動念 處合中 如臨深淵 如履薄冰 言行合德 忍辱負重 隱惡揚善 平息紛爭 作道場之明燈 為眾人之標杆 方是賢德之君子
 
否者 不肖也 何謂不肖之人 不肖之人 言行離道 有傷天理 口頭三昧 言行不一 有些人 言語雖然合道 但作事違背天理 是為鄉愿 孔子恥之 不肖之人 殺生害命 偷盜邪淫 是非妄言 惡口 巧言令色 心高氣傲 智足以拒諫 言足以飾非 無明常發 不反觀自己修養 稍有逆心 便嗔心大發 更不聽忠言 不敬長上 好談是非 好作主張 受恩不感 念怨不休 好觀人短 不思己過 爭權霸勢 奸邪姣詐 不負責任 不守諾言 自私自利  損人利己 雖說修行 不修實德 孝悌不行 禮義不遵 忠信不守 廉恥不顧 好高鶩遠 不重實修 言行無禮 迷昧真性 妄求福報 不思精進 貪戀六塵 六根不淨 非禮而視 非禮而言 非禮而聽 非禮而為 逢考生退 遇難藏身 如此修行 難成佛道 難以做 皇中之肖子 師尊師母之肖徒 如何能作道場之標杆 故不肖之人 必為地獄輪迴之種子 師尊云 修道貴乎誠與真 道場標杆作明燈 意虔志堅考不退 義無反悔理路奔
 
智愚賢否的人 已簡單分析過 問問我們自己 是那一種修行人 是智人還是愚人 是賢人還是不肖之人 相信大家 都會喜歡自己做智人賢人 而不喜歡自己成為愚人否人 表面來說 智愚賢否是四種人 其實不是四種人 每個人隨時都會做著智愚賢否的角色 只看自己心念行為之轉變 不是修道的人 一定是智人賢人 亦不是不修道的人 必是愚人否人 智愚賢否的分別 實乃一念之間 六祖云 一念愚則般若絕 一念智則般若生 世間上 沒有必定之聖賢 亦無必定之凡夫 全在覺與迷之分別 當下覺醒 則可成為智人 當下迷昧 即成為愚人 或成為不肖之眾生 天堂地獄 實乃一念之間 智愚亦是一念之間 故心念不可以不謹慎 所謂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一個微小的妄念 亦不可看輕 不正之念萌芽 若不盡快拔除 可以鑄成大錯 從前有一個看守河堤的人 有一日 看見河堤有一個小洞 自覺此小洞太小 沒有傷害性 於是不加理會 不去修補 後來漸漸忘記了河堤上有這個小洞 小洞靜靜地 被河水不斷沖擊下 小洞日漸擴大 後來 被看守河堤的人發覺時 已難以收拾 難以補救 河水沖破河堤的堤霸 河水直沖而下 淹沒民居 做成很大的災害 難以挽救 人之心念亦是一樣 勿以為妄念很小 不太重要 不須理會 任妄念滋長萌芽拙壯 最後心念根深蒂固 才想加以拔除 縱使用盡九牛二虎之力 效果亦未必理想 情根深種 必須痛下功夫 方能剷除此孽識種子 若還不痛下功夫剷除 必種惡因 鑄成大錯 而成為輪迴地獄之種子 故中庸云 慎心物於隱微 遏意惡於動機
 
人之自性 本來智慧具足 在聖不增 在凡不減 如陽光照遍萬里河山 只因世人之迷惘 執著與愚痴 所以障礙靈明之本性 世人若於世情 稍有所執著 即有煩惱妄想 人有妄想 內心便會忐忑不安 心神不定 妙智慧便不能發揮 人有煩惱妄想執著 必易生無明愚癡 煩燥 計較 思前想後 忿忿不平 於是一把無明火 燒盡功德林 無明火一發 損毀德行 障蔽智慧 修道修什麼 就是修去一點無明 因為無明會化成愚癡罪惡 語云 修道人 心要清 閒事閒非總莫聽 遏六慾 絕七情 修行切忌發無明 除郤脾毛心中病 保存溫厚意中誠 愩高化 氣自平 總之障盡自然成 故無明常發 修行無益 無明乃自己之事 與人無關 世間塵緣假境 虛幻不實 若不執著 無明難生 師尊慈悲 修道首須去無明 外境塵緣意莫驚 勿因外境忘心性 洒洒沱沱自靈明 所以 有時我們是沒能力去改變環境 但我們有能力控制和調理自己的心境 勿怪外境令自己無明 自心若不執著 一切境緣於我何干 由心有染著 故生種種魔障 計較 而障蔽自性 佛與魔乃內心的事 人人謹慎防外魔 而忘記對治自己之心魔 如此 智慧必難以顯現 故要謹慎自己之念頭升降
 
世人終日營營生計 鮮有回頭修自己之心性 現今世間 多災多難 到處刀兵水火 地震風災之劫數 眾生哀嚎遍野 如今年之中國雪災 緬甸風災 四川大地震 真是慘不忍睹 而佛堂之設立 為挽救苦海迷子 免遭浩劫滅頂 但有些修行人 士氣低落 只因心性未明 好談是非 擾亂人心 不研真理 不求實修 不盡己責 只論人短口孽種 自種惡因招罪愆 如此 枉稱修道君子 應多些反問自己 修道為何 修道不是求他人做好 修道要忍辱負重 誰能忍氣忍辱 以大體為重 實乃大智慧賢德的人 關帝云 環觀現今之道場 有多少真心為道之賢德之士 能盡職責提攜後進 以身示道 盡忠職守 作道場之支柱楝樑 若私心己意 八德未行 不思己過 只觀人短 人道未行 枉稱賢能 子曰 君子務本 如何為務本呢 本立道生 道能發揮 身自有德 有德之人 處處圓融 無是無非 為何能無是無非 不是外境無是無非 而是有德之人 心不染著是非 雖處在是非之中 皆能以德化眾 不生計較 言行出自天性 不著有為 不求回報 曲己成人 此為務本 師尊慈悲 真修之士須曲己 成人之美是己任 少私無求仁為念 定圓道果證大仙 若不肯曲己 不能低聲下氣 爭理爭氣 此為捨本逐末 不但不能渡眾生 更令別人陷入爭理爭氣之環境及心境中 故捨本逐末之人 己性未圓 如何能渡人化眾呢 如何能立標杆於道場 如何能化眾生之痴迷 若只徒口說 天花亂墜 地湧金蓮 反觀自問 五倫八德有否努力行持 有否盡心提攜後進 幫助後學 在德行之中 真正進升 遇到愚不肖者 有否盡己心力化渡 關懷提點 互相提攜 同心同德 同推道務 將道場之興衰 視為己責 若遇考生退 道場之事 袖手旁觀 不關己事 遲到早退 不立標杆 是為大錯 若能公心為道 放下一己之私利 恩怨 以大體為重 若能真行孝悌 又何有恩怨是非 所謂道場興亡 匹夫有責 真智慧流露之人 明白道場之重要 是引導眾生 由迷歸覺的神聖地方 道場亦是培煉仙佛聖賢之場所 所以 如此重要的地方 是要靠大家之忠肝義膽 放下自我 吃苦忍氣 以維護道場之莊嚴與和諧 有誰是真智慧之人 願意犧牲自己 作道場之支柱楝樑呢 道場之興衰 非是一人之力量 是要靠大眾同心 從前有東西二間寺廟 東寺興旺 僧侶和諧共處 而西寺零落 一班僧侶很多紛爭 原因東寺內 各位同修 都是各自求己 各修各德 各認不是 各盡各責 互相包容 故能無是無非 而達至莊嚴道場 而西寺則相反 同修不求自己 推卸責任 喜看人短 執著計較 是非人我 故道場衰落 所謂二人同心 其利斷金 何況大眾同心 力量無可抵擋 詩云 上下一心自然興 同心不畏泰山傾 有志填海效貞衛 愚公移山在乎誠 假如一間道場 上下不同心 一盤散沙 道務何能弘展 所以須要有真心為道犧牲之人 不計較一己之榮辱 不會為自己爭權力 爭一啖氣 而執著人我是非 有損天和 更不會傳播是非流言 而破和合僧 只求自己盡心盡力 吃虧忍苦 道務方能弘展 師尊云 有爭有無明 無明蔽性靈 性埋氣性用 嗔火燒萬功 作麼修道子 作麼修禪功 二六平常用 道自在身中 故道不在說得高 最重要是行得達 自身是一流動道場 人人皆可化眾生 人人皆可發揮妙智慧 皆可成德 只是有否求自己 故欲成為一智慧賢德之人 必先要明理上達 欲明理上達 要做聞思修三步功夫 聞思修即是聞法 思考反省 參悟實修 師尊云 聞法令心清 思索令智明 修改諸邪行 菩提無漏成 聞法時要萬緣放下 專心聆聽 專一心念 心存至誠恭敬若一邊聞法 一邊想人之不是 心生計較分別 如此聞法 無有得益 師尊 若合道合德之言 任何人講都要聽 若左耳入右耳出 無有得益 聞法之好處 可助己明理上達 明因果報應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通過聞法 我們才會吃素 行三施 建功立德 分辨正邪 通過聞法 我們才會擴大容德 以寬恕存心 自我反省檢討 修養心性 得正知正見 增長智慧 故聞法非常重要 師尊云 苟能用心聽佛音 當能躬行道之真 若用耳聞心不悟 無有得益智難增 欲開啟智慧 除聞法外 要多看道書經典 看道書能增長智慧 每日一版兩版也好 因為道書所記載的 全部是真理 有一個修行人 為道場之人事煩惱 求活佛恩師開示 打開論語某一頁 現在眼前的是 子曰:躬自厚 而薄責於人 則遠怨矣 此修行人 頓時心開悟解 煩惱去除 因明白修行是要求自己 不要求別人 此乃看書的好處 所謂思索令智明 孔子曰 學而不思則罔 聞法後要思索 反省自己有否犯錯 有否不及 有否違理 有否毛病 有否邪思妄意 有否愚痴執著 所以通過思考細察 有助自己改進 使自己智慧心地 日趨光明 除了聞法思考外 更要修一切不正之邪言邪行 人不貴無過 最重要能改過 修行不是口頭三昩 舌燦蓮花 最重要實修改過 孟子曰 君子之德 風也 小人之德 草也 草上之風必偃 子曰 德之流行 速於置郵而傳命 故修行成德 非圖口說 所謂迷時眾覺時佛 做智人賢人 抑或做愚人 不肖之人 成佛成菩薩 抑或做眾生 全看自己如何修 能否修 修道人 必要向智人聖賢的目標邁進 勿辜負自己光陰 必栽空花 結空果 萬八遺恨 勿辜負天恩師德 勿辜負皇中之盼望 只要努力修改一切一良之氣稟習性 謹慎每一心念之萌芽 必能成就菩薩無漏之道果 以慰師心中懷 以此互勉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何謂智愚賢否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璦 的頭像
    小璦

    小璦wwreyk273077的部落格 有些資料來自轉貼分享!若有侵犯著作權 請告知後學立即刪除 感恩!

    小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