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活佛師尊在道義問答中慈示曰:看經原為求法,既已得法,即不看經亦無妨,祇要守著一點性靈,即是一部『無字真經』況且佛經總共五千四十八卷,一日看一卷,十五年才看完,日月如梭,那有這大功夫。然而亦不可不看,但看經須要依經行,方才有益無損,如學、庸、論、孟、金剛經、法寶壇經、道德經、清靜經‥‥等,皆能大開智慧,可以參看。今天一貫道弟子均已得法,為何還須參看「法寶壇經」呢?只因六祖壇經講的傳佛心宗,與一貫道的普傳,重點都在心法的傳授。五祖曰:「自古佛佛唯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這是最真實的性理心法,六祖曰:「然須傳授從上以來,默傳吩咐,不得匿其正法」,這是天命明師,直指見性,是以心傳心,以心印心的教外別傳正法,也是從上以來,默傳吩咐至今的一貫心法,故研習六祖壇經,可以知道一貫真傳的根源,對一貫心法的尊貴與殊勝,更深入的解說,道統的傳承,更明確的印證,活佛師尊再三強調,道親應多多參研六祖壇經,因為六祖壇經字字見性,可以大開智慧。


可見六祖壇經,對修道者,非常重要,


今以(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二)屏息諸綠,頓悟菩提;


(三)直指人心,示導見性;


(四)心行平直,是真功德;


(五)悟道歷程,願解其詳;


(六)迴光返照,實心修煉;


(七)外禪內定,真人靜坐;


(八)無相懺悔,自皈依佛;


(九)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十)昌隆法嗣,普利群生等,


來談六祖壇經的頓悟法門,以及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聖道。


 


一、不立文字    教外別傳


昔日佛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微笑,人天百萬悉皆枉措,惟獨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即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此即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明心見性的法門也?六祖惠能大師是道統的繼承祖師,他認為自性本體不是用文字所能形容,不要以為照經典所言的道理便可以解脫,故六祖教人不可以執著文字相,所以壇經般若品曰:‥‥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若不自悟,須覓大善知識,直示正路,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大善知識指示方見。可見本性中已涵有諸經妙諦,但是自性卻不在經典中,須覓明師指授,方能自見。所謂自性的覺悟,不是用學識可以傳授,它必須用自己的身心去體驗,才能證得,六祖壇經行由品曰:印宗延至上席微詰奧義,見惠能言簡理當,不由文字。」,般若品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又曰:「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六祖惠能大師認為,不見自性,念經無用也,他認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心法的可貴,並強調學道者,不要被文字障所惑,也就是並非不要看經書,只是不要被經所轉罷了。


 


二、屏息諸緣    頓悟菩提


平心靜氣看佛燈,跪聽禮囑,是要讓求道人平心靜氣,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才能以心傳心,以心印心,以點開正法眼藏,頓悟本來真面目,和六祖開示弟子的頓悟法門,有異曲同功之妙。法寶壇經記載,五祖弘忍的弟子知道衣缽已經傳給惠能,有數百人追逐,欲奪衣缽,在眾人中,有一僧人名叫陳惠明,最先追到,惠能見此情形,便擲下衣缽於石上,曰:此衣表信物,可力爭耶?言畢惠能便躲入草叢中,惠明趕到,向前提起衣缽卻提不動,惠明便呼喚說:「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六祖便出來,盤坐石上。惠明作禮後說:「望行者為我說法。」六祖說:「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惠明屏息了很久,惠能便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屏息諸緣,和點道前的平心靜氣眼看佛燈,讓新求道人於此時此刻,心念已由散亂心到專心,由專心到一心,此時一心清靜,心平氣和,不思善,不思惡,妄念熄滅,乃是開悟關鍵。金剛經云:應如是生清靜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曰:「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故當下不作第二念,當下現量體悟,當下應無所住而本心現前,此時點傳師即點開玄關,即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矣。可見六祖要惠明,屏息諸緣,和一貫道在點道前要平心靜氣,道理是相同的。


 


三、直指人心    示導見性


因為眾生往往不能自悟,故有千里訪明師,萬里求口訣的行事,以祈能得超生了死的聖道,可見求明師指示口訣的重要,所以法寶壇經般若品曰: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大善知識,就是點傳師,點傳我們明心見性的法門,因為心是不易捉摸,不好理解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也,故六祖說: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故除了明師示導之外,尚要靠自己的修證,才能達到明心見性的境界。行由品曰:「菩提自性,本來清靜,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眾生的自性本來是清靜無染,只因為被塵緣所染,失去本來,但是若能依照明師的指點,本來具有的般若妙心,加以存養省察,自可以回復本來真面目,六祖以為自性好像國王,這個心好像國王的臣子,也就是說自性是心的本體,心是自性的作用。機緣品記載:法海初參六祖,問曰:「即心即佛,願垂指諭。」六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減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說,窮劫不盡,聽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淨,悟此法門,由汝習性,用本無生,雙修是正。』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讚曰: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雙修離諸物。可見心有多重要呀!故歷代祖師只以直指的方式,讓人認識本心自性,就可以接近真理,彰顯本性。


 


四、心行平直    是真功德


六祖壇經疑問品,韋公曰:「弟子聞達摩初化梁武帝,帝問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曰:『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即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這段經文記載功德的實義,因為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邪字應作迷),迷於功德相,不明真理,雖然造寺度僧,布施設齋,但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錢,來成就自己的私我,四相既立,那有功德?故功德是必須從自性內心去見,不是藉著佈施供養,所能求得到的,所以福德與功德是不同的。六祖更深入的解說功德的真諦,疑問品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從以上所說的見性,內心謙下,自性建立萬法,不離自性,念念無間,自修性‥‥就是功;而平等,外行於禮,心體離念,應用無染,心行平直,勤修身,就是德,所以功是自己本性的光大與發揮,德是光明本性的內涵,唯有開悟見性,光明德性,才是真正的功德。活佛師尊曰:「將來的成就,不在道場的大小,也不在佛堂廟宇的多寡,更不在信眾人數的比較,而看修道人是否真修實煉,護守願戒,無貪無妄,不爭不辯,心性圓融的功夫,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因此不執功德相,無念無妄,恢復自己清淨的本來面目,才是真正的功德,也是歸根認母的真明路。


 


五、悟道歷程    願解其詳


六祖壇經行由品記載,惠能見一客誦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即開悟,這是自性開悟的起點,當見到了五祖直截了當的回答:惟求作佛,不求餘物。」這是多麼直截了當的對應,五祖又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惠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這是惠能求道心切,意志堅決,肯定人人皆可以成仙做佛的保證,其次惠能便向五祖曰:「弟子自心常現智慧,不離自性,就是福田,不知和尚教我做什麼事務?五祖便差惠能到槽廠破材踏碓,經過八月餘,槽廠工作雖然辛苦,但是惠能腳踏實地的用功,方見得那本來清靜的本性。當他請人代筆寫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四句偈裏,惠能已經開悟到我們的菩提自性,是至純至淨,靈明不昧,光明剔透的。惠能三更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曰: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以袈裟遮圍乃是隔開天人耳目以傳心法,就像一貫道傳授三寶心法時,要經過請壇,恭請二十八星宿,以及天龍八部,諸天神聖護法壇,道理是一樣的。六祖承受衣缽以後,經歷了千辛萬苦,真是命如懸絲,經過十五年的歲月,才出來宏法。可見六祖從自修、師授、自行、自悟,至自成佛道的心路歷程,是無間斷,無間隙的,吾們若能效法惠能大師的修辦精神,必能使正法大放光明,永不斷絕。


 


六、迴光返照    實心修煉


一貫道點傳師在點道前,向新求道人曰:「二目要迴光,一點真太陽,這是真明路,了結返故鄉。」又曰:「你今得一指,飄飄在天堂,無有生和死,終日煉神光。這一段修道的要訣,和六祖壇經所講的常以智慧觀照自性意義是相同的。何謂觀照?觀者觀自本心,照者照自本性,也就是透過觀照的功夫,以恢復光明的本性。觀照的實際益處,六祖壇經記載如下:各自觀心,自見本性」,「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若起正直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又說:「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若識本心,即名解脫」又曰:「學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機緣品曰:「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可見透過觀照的實心修煉,才能解脫,達於見性成佛的境地。六祖壇經叫我們怎麼觀照呢?六祖指出修道不起誑妄,於一切法不取不捨,不假文字,常離法相,自由自在,貴乎實行,不在口說,老老實實,不辯駁,不自欺,雖修眾善,心不執著,對於一切塵勞愛慾境界,不憶不戀,若遇到愚迷,惡緣,


憍誑、嫉妒,愛欲‥‥等無論前念、今念、後念等都不可污染,六祖更指出觀照的時機,是在行住坐臥,言行舉止,一切時中,時時返照,不為境緣所流轉,才能使本性圓明,這是見性成佛的最好方法。


 


七、外禪內定    真人靜坐


六祖惠能大師認為,開悟見性,不限於默然靜坐才能成就,他認為修禪定不在於觀心、靜坐下功夫,而是在於行住坐臥,言行舉止之間,念念是否見自本性,能於一切處,心不動時,才是真正的禪定。坐禪梵語是禪那的簡稱,華譯為靜慮,即止息妄念,以便明心見性的方法。頓教法門認為,不須靠看心、看淨,靜坐不動的方法就能見性成佛,只要我們能置心一處,沒有妄想,本性自然清淨,這是達心源最直截了當的頓悟法門,因為靜坐觀心,反會使妄想雜念覆蓋真如本性,生起淨妄,而被淨相所纏縛住,六祖認為: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淨縛。六祖壇經坐禪品曰:善知識,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為禪,內不亂為定。外看著相,內心即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性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是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以上很明確的指出,本性無障礙,圓明自如,對一切外在善惡境界心念不起,離一切諸相,內具自性不動不亂,即是真禪定。現在大開普渡,靜渡已,動渡人,我們修道修心,道法自然,二目守玄,內聖之德勤修,迴光返照,反躬自省,平心靜氣,合乎自然,兩肩下垂,氣貫丹田,精神集中,隨時隨地都可以坐,這即是內功,真人靜坐。


 


八、無相懺悔    自歸依佛


修道首重懺悔,唯有懂得懺悔,才能邁向成佛之路。一貫道弟子更要重視懺悔,每天三餐前的獻香,唸愿懺文來改過自新,平時遵守三清四正,使心性端正,行為中規中矩,才能立己達人,可見懺悔的重要。懺悔梵語稱為「懺摩」,就是悔過的意思。孔子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六祖惠能在懺悔品中提到自性五分法身,無相懺悔:自心四弘誓願,自性三寶皈依戒,以及自性一體三身法等,這些流程,有如行懺悔之儀式,能使身心光明。六祖壇經所謂的五香即:一、戒香,二、定香,三、慧香,四、解脫香,五、解脫知見香,大意要我們除去心中的邪念,使心無攀緣執著,並要廣學多聞,以智慧觀照自性,敬上念下,矜恤孤貧,才能使自心不亂,直證菩提。六祖惠能提出的無相懺悔,又稱菩薩懺悔法,因為罪由念起,亦由念懺,而心念本來就無相,所以叫作「無相懺侮」,懺悔品曰「云何名『懺?』云何名『悔?』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故稱懺悔。學道者若能真誠懺悔,慈心流露,靈性光明,容易證道。懺悔畢,宜發四大弘願,再歸依自性三寶,除卻自性中種種不善之心,即是受明師指點以後,以迴光返照的功夫,自除迷妄,心性合一,則自性一體三身的境界,是可以具足現前的。


 


九、但用此心    直了成佛


法寶壇經般若品曰: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用心修行,定成佛道。因為五蘊皆空,煩惱塵勞皆屬於虛幻,故必須要用大智慧,將貪嗔痴三毒棄除,才能轉識成智,終能成佛。六祖惠能大師殷切的告誡弟子,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一切萬法,皆從自性建立,人人皆有此佛性,個個圓成,人人俱足,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在第一章行由品,惠能開悟見性以後,遂曰:「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不生不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這是自性的體用,它是不生不滅,圓滿具足的清靜本體。禮矚詞曰:「真水真火已俱全」,六祖壇經咐矚品曰:「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何處覓真佛。從以上的記載,更加肯定眾生的本性同等齊觀,人人平等,個個能成,須知我心自有佛,此佛乃真佛,若汝無佛心,不把自己當作佛,又去何處覓真佛呢?此時一貫道應運普傅,明師降世,道降火宅,傳授明心見性的心法。指出人人本來具有的良心本性,確信自性是佛,身外無道。今天我們既已經得道,不是得了就成,以前是先修而後得,現在是先得而後修,得了還必須要修,因此,我們要自己發大信心及大願力,受明師指授大道以後,決心承擔勿疑惑,但用此心,必能成佛。


 


十、昌隆法嗣    普利群生


達摩租師入滅前,囑咐神光大師。在牠滅度以後二百年,衣缽將止而不傳,並且留下一首偈,預言大道的傳承:


吾本來茲土  傳法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


這首偈語指出衣缽將傳五代,自神光以後,傳給三祖僧璨鑑智大師,四祖道信大醫禪師,五祖宏忍大滿大師,五祖再將衣缽傳給六祖惠能大師,當六祖得法以後,五祖曰:「昔達摩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為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所以至六祖惠能以後,衣缽止傳,但是法脈傳入俗家,流傳到現在,成為今天的一貫道。法寶壇經付矚品,門人問曰:「正法眼藏傳付何人?」師曰「有道者得,無心者通。有道者,明心見性之人也,無心者,沒有心機的修道人,從以上諸佛諸祖,傳承心法至今,無不合於無心之妙,遞代流傳。惠能又曰:「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出家,一在家,同時興化,建立吾宗,締緝伽藍,昌隆法嗣。」惠能大師明白的指出,七祖是由二位菩薩承接,七祖出家者為馬祖道一禪師,在家則為 白玉蟾 居士,所以一貫道的祖師禪,是從白七祖代代相傳至今的天命,如今一貫道已經傳承至後東方第十八代,目前大道已經傳佈至世界萬國九州,白陽弟子已大大的昌隆法嗣,發揚禪宗的真理大法,讓一脈正宗,一貫心法渡化更多的眾生,同霑法音,共歸覺路。


 


總之,六祖壇經與一貫道,淵源極為深厚,它闡明了中西道統文化,打破了文字障的執著,提倡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祖師禪。六祖他是弘揚頓教的倡導者,也是把修道平民化,生活化的一位聖者,研讀六祖壇經,讓我們頓除妄念,增長智慧,心生法喜,堅定修辦信心,利益無窮也。從不立文字,教外別傳,讓我們了解直指人心,正法眼藏的尊貴與殊勝;屏息諸緣,頓悟菩提,印證六祖要惠明屏息諸緣,和一貫道傳道時要平心靜氣,道理是一樣的;直指人心,示導見性,強調修道要接受明師指點的重要;心平行直,是真功德,說明功德二字的真諦,以及讓眾生恢復本性光明的方法;悟道歷程,願解其詳,在了解六祖惠能大師悟道的心路歷程,讓我們有規可循;迴光返照,實心修煉,說明一貫心法的迴光返照,和六祖觀照的功夫,讓我們知道如何修持,才能明心見性,以達到見性成佛的境界;外禪內定,真人靜坐,在述說禪定的精義,以及真人靜坐的方法;無相懺侮,自皈依佛,講明懺悔的程序以及意義,讓我們消除惡業,獲得光明;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在闡明人人具足善心佛性,只要用心應機修辦,必能了脫輪迴,得登彼岸;昌隆法嗣,普利群生,在闡明正法眼藏的傳承,以及一貫道應運普傅的盛況。從以上的論述,讓我們更加瞭解一貫道的心法傳承,與六祖法寶壇經的關係,但願大家共同弘揚般若頓教,渡化更多苦難的同胞,都能霑到法雨的滋潤,使人間充滿光明,讓世界早日變成淨土。


詩曰:


其一、教外別傳在眼藏


皈依自性顯奇功


明心見性真明路


直指人心返故宮


其二、屏息諸緣點妙玄


禪宗要義洩真詮


平心行直修功德


認理歸真脫苦淵


其三、真人靜坐述了然


二六時中養性田


但用此心離色相


外禪內定脫塵緣


其四、昌隆法嗣利人天


一貫真傳渡萬緣


頓悟心宗揚妙諦


西來祖意澤坤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璦 的頭像
    小璦

    小璦wwreyk273077的部落格 有些資料來自轉貼分享!若有侵犯著作權 請告知後學立即刪除 感恩!

    小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