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自pfc55116688 - 性理題釋「人有三魂七魄與性怎分
性理題釋「人有三魂七魄與性怎分
地點不同,來處也不一,魂藏於肝,魄藏於肺,乃人二氣之靈者,氣在則存,氣去則亡,所謂不增不減,不垢不凈,入水不溺,入火不焚,換房而不換主者,惟真性也,所以魂魄二字,半個鬼,性字左看,是心生,右看,是生直心,居玄關內,不出不入,理一身事務,世俗謂為心者,指象而言之也,故道字先寫首,首一件大事,即在首上行功也。⋯⋯
地點不同,來處也不一,魂藏於肝,魄藏於肺,乃人二氣之靈者,氣在則存,氣去則亡
魂分為三魂:
1.生魂『為生存成長的氣』
2.覺魂『為感受知覺的氣』
3.遊魂『為靈感思考的氣』
魄分為七魄:
散在眼、耳、鼻、舌、身、意上。
六種慾望而形成六慾,發散係 喜、怒、哀、樂、愛、惡、慾 七種感情上。俗稱七情或七魄。
七魄分別為:
1.尸狗(專長好吃)
2.伏尸(專長好穿)
3. 雀陰(專長好淫)
4. 吞賊(專長好賭)
5. 非毒(專長好禍)
6. 除穢(專長好貪)
7. 臭肺(專長好一切雜事)
所謂不「不增不減,不垢不凈」,「入水不溺,入火不焚」,換房而不換主者,惟真性也所以魂魄二字,半個鬼,性字左看,是心生,右看,是生直心,居玄關內,不出不入,理一身事務。
佛經云: 「本性清淨無染,無所謂垢與淨之差別,
性體在聖不增,在凡不減」。
心經: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南華經:入水不溺,入火不焚
師尊慈悲: 魂魄二字均含有半個鬼,
「鬼」就是我們的識神,
脫離肉體以後還有牽纏。世俗謂為心者,指象而言之也
佛說:「眾生自性迷昧,受凡塵習雜,一心貪圖享樂,
視苦海為樂園, 恣意橫生,良心泯滅不知修真悟道,
致自性沉淪,迷失歸路。」
故道字先寫首,首一件大事,即在首上行功也
如何在首上行功?
一. 借假修真
滄海老人曰。良知良能。明化暗昧。識神主事。眼耳鼻舌。
四門大開。由其心意放蕩。把那個天賦真性。受世欲所縛。晝夜不寧。
遂使元精元氣元神。日耗時損。久久耗散必死。陽盡而成陰鬼。
古云。純陽者為仙。純陰者為鬼。無奈世人。不知福從善來。
陰德不積。善功不修。昧理貪財。刻薄成家。日夜奔忙。
如蜂造蜜。只想弄得箱滿蜜盈。終久長享。豈知大廈千間。夜眠不過八尺。
良田萬頃。日食不過二升。又況八尺兩升就算受享百年至矣。一朝壽終無常來到。三寸氣斷。色殼要丟。四塊木板。將此形體。合葬於荒郊。肉化為風。骨化為泥。何況功名田財房屋。乃身外之事乎。惟善惡兩件。如影隨性相連。回見閻君。始末判斷。依功過受報。生而又死。死而又生。人轉為畜。畜轉為人。六道轉變。脫骨如山。令仙佛聖賢視之可悲可嘆耳。
活佛師尊慈悲:
修道要洗心革面,回復本來面目。所謂革面,就是改頭換面。如何改頭換面呢?就是─
將橫眉怒目,換為垂眉慈目,這是非禮勿視。
將接耳換為天耳,這是非禮勿聽。
將歪頭鼻換為祖鼻,這是非禮勿嗅。
將傷人嘴換為金嘴,這是非禮勿言。
將手心向上改為手心向下,將獲得改為施捨。
將擦拳磨掌改為拳拳神掌,將計較改為寬容。
將腳底抹油改為足下生輝,將推卸改為負責。這是非禮勿動。
將意氣用事變為意與天合,這是非禮勿思。
以上就是把佛家所說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賊化為六淨,如果都能做到,自然就會有「莊嚴寶相」。
如何在首上行功?
一.借假修真
二.迴光返照
一枝火柴的比喻放在人身上是什麼東西呢?
它就是下列四項:-
1.無法控制的情緒
2.不經理智的判斷
3.頑固自我的個性
4.狹窄無情的心胸
王鳳儀善人錄:
○天性有源,禀性有根,前生的習性,就是今生的禀性。能化去禀性(怒、恨、怨、惱、煩),天性就圓滿了。不能化的,一觸即發,像被鬼迷住了似的,鬧得家宅不安。又叫做“五毒”,令人害病死亡。它的根最深,不易拔除。人若是降伏不住它,就難當好人。
佛說:業力隨身,必至妄動無明。難以成道。
○去習性、化禀性、自然圓滿天性。
活佛師尊慈悲:
邪念惡語者必會招禍,唯有充滿真理的人有福了!
酒色財氣者必會傷身,唯有淡薄寡慾的人有福了!
貪嗔痴愛者必會損性,唯有知足達觀的人有福了!
凶殘害命者必會夭病,唯有齋戒放生的人有福了!
吝嗇利己者必會吃虧,唯有施捨恩澤的人有福了!
活佛師尊慈悲:
迴光的意義,在於能夠檢討自己的過錯;
返照的用途,在於能夠發現自己的毛病。
迴光返照也是就是反省,
反省是大徹大悟的起點!
活佛師尊慈示:
其實道的本身並沒有什麼,只是平常之道而已。「平常」兩字不可輕視,好比炒一盤菜看來沒有什麼,但其火候、時間、工夫和放調味料,就要看平常的經驗與熟練的技巧。如果將這些運用於待人處事上,當然就有更多的道理存在。
無欲 ─ 是修道之根本,是無私的表現,不會有患得患失的心理,不
會有喜憂榮辱的執著,所以常能夠知足。
不爭 ─ 是做人的原則,是行為的態度,沒有汲汲於名利的妄想,沒
有戚戚於富貴的欲求,所以常能夠謙卑!
如何在首上行功?
一.借假修真
二.迴光返照
三.躬行實踐
平常心,常心平,心平常。
應該做到 ─言語清淨 自性清淨。心靈清淨。
老子云: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
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菜根譚》上說:
「降魔者,先降自心,心伏則群魔退聽;
馭橫者,先馭此氣,氣平則外橫不侵。」
「除山中之賊易,擒心中之賊難。」
活佛師尊慈悲示:
修道之目的是要鍛鍊身心,淨化惡習,以達明心見性,超生了死的境界。
當心中有怨恨時,就應把它斥退,當心中有貪婪時,更應即時把它根絕。因為人的心思就像海浪動盪不定,人的意念如同風枝搖晃不靜,所以身為一個修道者,必須洗盡物慾之心,浮華之心,雜思之心
圖文: 網路轉載
留言列表